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程晓明:新三板不是“主板预备队”,这些问题你都没考虑到!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07 13:45
  • 访问量:

程晓明:新三板不是“主板预备队”,这些问题你都没考虑到!

【概要描述】  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基本上道出了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随后,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针对会议观点发表了《证券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一文。

  文中提到:“证券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应该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基础,将上市公司直接进入主板的IPO供给模式转变为从新三板转板到主板的供给模式,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新三板打造成A股市场的“预备板”,为主板市场培育更多优质的企业,促进证券市场良性发展。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超过150家新三板公司正在排队IPO,辅导备案的挂牌企业更达上百家;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上市公司对新三板的并购日趋增多,交易金额从一两亿到几十亿。可见,虽然政策红利迟迟未见落地,但新三板已经出现往“预备板”转变的趋势,分层制度也调动不少企业的积极性,促其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做好转战主板的准备。

  然而,在一片乐观的看好声中,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不足。

  纵观今年的新三板市场,行情持续走低,扩容速度逐渐降温。目前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1300家,质地优良的企业在新三板更像黄沙中的金子般珍贵。2015年之后,新三板从原来的“众星捧月”到了现在的“无人问津”,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除了市场表现无法达到预期以外,更多是由于新三板改革政策迟迟无法落地而导致。

  如若将新三板打造成A股市场的“预备板”,那么新三板是否已经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来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呢?今天我们联系到了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邀请他与我们分享他的看法。

  第一路演: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成为会议重点讨论的话题,您认为这对新三板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程晓明:

  相对来说,这次会议更多是传达一个好消息,因为会议提出要全面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可是直接融资问题就是定价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市交易,相信未来新三板证券市场的发展肯定会更快,交易状况肯定慢慢会活跃的。

  第一路演:观察员刘姝威的文章引发了市场不少热议,她提到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供给或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发审委审核IPO,不论发审委如何尽职,都难免出现疏漏,并建议要将新三板转变为主板市场的“预备板”,对此您怎么看?

  程晓明:

  一、IPO审批不是关键问题,而是审核能不能审得快一点。新三板市场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审批太慢而导致上市公司太少,排队时间太长,所以要解决问题,IPO审核就得审的快一点。

  二、不少企业为了以后上主板,现在留在新三板市场待一段时间,但就引发不少问题:1、如果把新三板定位为主板的孵化器,对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来说,从三板去主板确实是一个出路,但三板企业又每年能上多少呢?中国证券市场最大问题是上市速度太慢,上市公司太少,新三板转板同样也受到这样的限制。每年上市公司数量也就一年100多家,今年证监会明显加快上市速度,据说今年可以达到400个,可是现在三板公司已经10000多个,如果按照每年去主板的公司50-100个计算的话。光是A股上市公司就无法满足,更何况三板公司?

  新三板现在就剩一个问题——交易不活跃,而背后也只有一个原因——个人门槛太高。新三板引入了做市商,就差临门一脚把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把新三板转为主板孵化器,很有可能导致个人门槛降低问题遥遥无期,建议把新三板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为“全方位资本市场”。

  同时,我也不认为新三板式是证券市场最低层次,而是让不好估值的企业到新三板,由做市商引导投资人对企业进行估值,尤其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主板市场多为容易估值的传统企业,新三板多为不容易估值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因此从具体思路来说,这个方法解决不了太大问题。

  第一路演:刘姝威建议,年度净利润达到八千万元的公司股票可以进行竞价交易,连续三年公司年度净利润达到八千万元作为从新三板转板到主板的指标之一,您认为这个门槛是否合理? 这样做是否真的能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程利润指标是一个通常指标,如果要用利润指标来判断好企业,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一、对传统企业来说,利润指标准确度比较高,因为传统企业特点在于业绩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过去业绩与未来业绩相关性比较高,通过过去业绩来判断未来业绩准确度比较高。

  二、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与创新企业,这个方法不太合适。因为创新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一直不好估值,未来业绩波动很大,与过去业绩相关系数比较低,如果还是拿企业过去业绩对未来业绩进行预计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不够准确。所以在新三板用这个指标判断企业好不好,其实准确度并不高。

  第一路演:您认为当前新三板向主板转板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吗?停止公司通过IPO直接进入主板模式是否可行?

  程晓明:

  我认为这个模式并不好,条件尚未成熟,原因有二:

  一、它耽误了新三板的发展,新三板未来发展在于把交易搞活,降低个人投资门槛,如果这时候把新三板出路定位在向主板转板,而这条路又很难走通。

  二、要想解决三板向主板转板问题就必须解决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连IPO的公司数量都满足不了,又怎么可能满足新三板企业的需求?

  第一路演:不少意见认为,转板机制是画蛇添足,目前直接在三板竞价交易就可以,当前新三板主要交易模式是协议与做市,如果直接采用竞价交易,您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程晓明:

  所有的竞价交易本质上就是第三方撮合,新三板的做市商制度其实也是按竞价模式来的,股转公司有一套系统,与上交所、深交所类似的。传统竞价交易是两个投资人之间撮合,而新三板做市商是在做市商和投资人之间撮合,所以新三板缺的并不是竞价交易,而是交易对手太少,金融资产500万的门槛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要求实在太高。但竞价交易真的是那么好吗?未必,只是大家觉得它好而已。

  二、新三板与主板的区别:主板采用竞价交易,而新三板核心是做市商。竞价交易客观上是对新三板交易活跃度有好处,但这不是新三板的核心,新三板的核心是做市商。

  程晓明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现任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07 13:45
  • 访问量:
详情

  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正式召开。会议中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基本上道出了我国金融行业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随后,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针对会议观点发表了《证券市场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一文。

  文中提到:“证券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应该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基础,将上市公司直接进入主板的IPO供给模式转变为从新三板转板到主板的供给模式,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意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新三板打造成A股市场的“预备板”,为主板市场培育更多优质的企业,促进证券市场良性发展。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超过150家新三板公司正在排队IPO,辅导备案的挂牌企业更达上百家;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上市公司对新三板的并购日趋增多,交易金额从一两亿到几十亿。可见,虽然政策红利迟迟未见落地,但新三板已经出现往“预备板”转变的趋势,分层制度也调动不少企业的积极性,促其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以做好转战主板的准备。

  然而,在一片乐观的看好声中,我们也要注意到其中的不足。

  纵观今年的新三板市场,行情持续走低,扩容速度逐渐降温。目前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1300家,质地优良的企业在新三板更像黄沙中的金子般珍贵。2015年之后,新三板从原来的“众星捧月”到了现在的“无人问津”,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除了市场表现无法达到预期以外,更多是由于新三板改革政策迟迟无法落地而导致。

  如若将新三板打造成A股市场的“预备板”,那么新三板是否已经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来保护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呢?今天我们联系到了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程晓明,邀请他与我们分享他的看法。

  第一路演: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金融回归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成为会议重点讨论的话题,您认为这对新三板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程晓明:

  相对来说,这次会议更多是传达一个好消息,因为会议提出要全面服务实体经济,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可是直接融资问题就是定价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市交易,相信未来新三板证券市场的发展肯定会更快,交易状况肯定慢慢会活跃的。

  第一路演:观察员刘姝威的文章引发了市场不少热议,她提到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供给或金融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发审委审核IPO,不论发审委如何尽职,都难免出现疏漏,并建议要将新三板转变为主板市场的“预备板”,对此您怎么看?

  程晓明:

  一、IPO审批不是关键问题,而是审核能不能审得快一点。新三板市场现在主要问题在于审批太慢而导致上市公司太少,排队时间太长,所以要解决问题,IPO审核就得审的快一点。

  二、不少企业为了以后上主板,现在留在新三板市场待一段时间,但就引发不少问题:1、如果把新三板定位为主板的孵化器,对于新三板挂牌企业来说,从三板去主板确实是一个出路,但三板企业又每年能上多少呢?中国证券市场最大问题是上市速度太慢,上市公司太少,新三板转板同样也受到这样的限制。每年上市公司数量也就一年100多家,今年证监会明显加快上市速度,据说今年可以达到400个,可是现在三板公司已经10000多个,如果按照每年去主板的公司50-100个计算的话。光是A股上市公司就无法满足,更何况三板公司?

  新三板现在就剩一个问题——交易不活跃,而背后也只有一个原因——个人门槛太高。新三板引入了做市商,就差临门一脚把个人投资者门槛降低,如果这个时候突然把新三板转为主板孵化器,很有可能导致个人门槛降低问题遥遥无期,建议把新三板定位“多层次资本市场”改变为“全方位资本市场”。

  同时,我也不认为新三板式是证券市场最低层次,而是让不好估值的企业到新三板,由做市商引导投资人对企业进行估值,尤其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主板市场多为容易估值的传统企业,新三板多为不容易估值的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因此从具体思路来说,这个方法解决不了太大问题。

  第一路演:刘姝威建议,年度净利润达到八千万元的公司股票可以进行竞价交易,连续三年公司年度净利润达到八千万元作为从新三板转板到主板的指标之一,您认为这个门槛是否合理? 这样做是否真的能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程利润指标是一个通常指标,如果要用利润指标来判断好企业,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一、对传统企业来说,利润指标准确度比较高,因为传统企业特点在于业绩相对比较稳定,而且过去业绩与未来业绩相关性比较高,通过过去业绩来判断未来业绩准确度比较高。

  二、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与创新企业,这个方法不太合适。因为创新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一直不好估值,未来业绩波动很大,与过去业绩相关系数比较低,如果还是拿企业过去业绩对未来业绩进行预计的话,就很容易导致不够准确。所以在新三板用这个指标判断企业好不好,其实准确度并不高。

  第一路演:您认为当前新三板向主板转板的条件已经成熟了吗?停止公司通过IPO直接进入主板模式是否可行?

  程晓明:

  我认为这个模式并不好,条件尚未成熟,原因有二:

  一、它耽误了新三板的发展,新三板未来发展在于把交易搞活,降低个人投资门槛,如果这时候把新三板出路定位在向主板转板,而这条路又很难走通。

  二、要想解决三板向主板转板问题就必须解决上市公司数量,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连IPO的公司数量都满足不了,又怎么可能满足新三板企业的需求?

  第一路演:不少意见认为,转板机制是画蛇添足,目前直接在三板竞价交易就可以,当前新三板主要交易模式是协议与做市,如果直接采用竞价交易,您认为会有怎样的影响?

  程晓明:

  所有的竞价交易本质上就是第三方撮合,新三板的做市商制度其实也是按竞价模式来的,股转公司有一套系统,与上交所、深交所类似的。传统竞价交易是两个投资人之间撮合,而新三板做市商是在做市商和投资人之间撮合,所以新三板缺的并不是竞价交易,而是交易对手太少,金融资产500万的门槛对于个人投资者的要求实在太高。但竞价交易真的是那么好吗?未必,只是大家觉得它好而已。

  二、新三板与主板的区别:主板采用竞价交易,而新三板核心是做市商。竞价交易客观上是对新三板交易活跃度有好处,但这不是新三板的核心,新三板的核心是做市商。

  程晓明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现任企巢新三板学院院长。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版权所有: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