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本增效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不断提升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2-04-11 08:57
- 访问量:
降本增效 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不断提升
【概要描述】 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加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清晰揭示了民营企业10年来的快速成长。在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金融扶持措施密集落地,疏通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堵点。其中,人民银行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手段,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融资。银保监会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体系,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持续提升。
在这些政策利好下,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不断提高,融资成本不断降低,金融服务不断优化。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2021年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2.7万亿元,较2021年初增加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为5.26%,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政策暖风频吹
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第一个个体户。历经40余年发展,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增长到4457.5万户,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92.1%。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始终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提出“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等多项具体措施。
为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金融管理部门充分发力。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新增专项指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此外,还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帮助企业融资。近3年来,银保监会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体系,发挥监管引领作用,要求公平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加大续贷支持力度等措施,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部门积极发力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在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从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民营企业融资利率、提高民营企业信贷技术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民营企业贷款总量快速增长、覆盖面扩大,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民营企业金融获得感不高的症结所在。当下,推动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成为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重点任务,但如何精准评估企业信用依旧让不少银行感到“头疼”。
为打破“信息孤岛”,多地、多部门积极探索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2015年以来,联合税务、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税互动”成为缓解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工具,仅2020年一季度就发放“银税互动”贷款75万笔。
随着各地、各部门积极发力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也有了显著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9月末,商业银行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14.7%,较2018年末上升5.3个百分点。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尤其是小微企业,往往缺少足值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是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关键。”娄飞鹏表示,接下来,银行业要积极整合利用涉企信用信息,强化对民营企业资信状况研判。还要研究改进信贷技术,在关注财务信息等“硬信息”的同时,关注各类“软信息”,做好信息交叉验证。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与销售活动更多转到线上,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手段运用,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可将小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现金流、信用记录、交易情况等信息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基础,完善基于信用的授信新模式。
创新优化金融服务
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性能纤维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迪森纸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效病毒防护材料,可用于生产防护服、隔离服、防护鞋套等医疗防护用品。由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产品研发、购置生产线等方面亟须补充经营资金。光大银行厦门分行获悉这一情况后,充分了解了公司的创始人与研发团队、技术成果以及生产能力等,并通过申请知识产权担保补贴政策为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1000万元,帮助企业实现了将“知产”价值变为流动资金。
像光大银行这样,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民营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续贷支持和减费让利力度等纾困政策的同时,根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模式以及担保方式等因素科学定价。
记者从建设银行了解到,今年1月份,全国工商联与建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打造的专属金融服务平台“企业综合服务系统”3.0版本系统正式上线。据了解,该系统是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的开放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能够提供融资、投融顾问、供需撮合、教育培训、数据治理等一揽子服务。截至目前,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已经与22个省市工商联网站实现对接,为工商联会员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600亿元。
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比如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推动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股权和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发展供应链融资等;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2-04-11 08:57
- 访问量:
2012年至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加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组数据清晰揭示了民营企业10年来的快速成长。在这背后,离不开一系列金融扶持措施密集落地,疏通民营企业融资“痛点”、堵点。其中,人民银行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手段,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融资。银保监会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体系,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金融服务民营企业质效持续提升。
在这些政策利好下,近年来,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不断提高,融资成本不断降低,金融服务不断优化。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2021年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2.7万亿元,较2021年初增加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5%;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为5.26%,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
政策暖风频吹
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第一个个体户。历经40余年发展,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增长到4457.5万户,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提高到92.1%。
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始终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融资难、融资贵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提出“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等多项具体措施。
为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金融管理部门充分发力。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中新增专项指标,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并通过货币信贷政策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成本适度的信贷资金。此外,还通过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帮助企业融资。近3年来,银保监会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政策体系,发挥监管引领作用,要求公平精准有效开展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仍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加大续贷支持力度等措施,持续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服务质效。
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金融部门积极发力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在政策指导下,金融机构从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可得性、降低民营企业融资利率、提高民营企业信贷技术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民营企业贷款总量快速增长、覆盖面扩大,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民营企业金融获得感不高的症结所在。当下,推动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成为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的重点任务,但如何精准评估企业信用依旧让不少银行感到“头疼”。
为打破“信息孤岛”,多地、多部门积极探索搭建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2015年以来,联合税务、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税互动”成为缓解企业融资难的有效工具,仅2020年一季度就发放“银税互动”贷款75万笔。
随着各地、各部门积极发力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规模也有了显著增长。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1年9月末,商业银行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余额占比14.7%,较2018年末上升5.3个百分点。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尤其是小微企业,往往缺少足值的抵质押物,信用贷款是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的有效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是关键。”娄飞鹏表示,接下来,银行业要积极整合利用涉企信用信息,强化对民营企业资信状况研判。还要研究改进信贷技术,在关注财务信息等“硬信息”的同时,关注各类“软信息”,做好信息交叉验证。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之下,企业生产与销售活动更多转到线上,这要求银行加大科技手段运用,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例如,可将小微企业在网络平台上的现金流、信用记录、交易情况等信息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基础,完善基于信用的授信新模式。
创新优化金融服务
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性能纤维材料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迪森纸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效病毒防护材料,可用于生产防护服、隔离服、防护鞋套等医疗防护用品。由于公司成立时间较短,在产品研发、购置生产线等方面亟须补充经营资金。光大银行厦门分行获悉这一情况后,充分了解了公司的创始人与研发团队、技术成果以及生产能力等,并通过申请知识产权担保补贴政策为企业发放低成本贷款1000万元,帮助企业实现了将“知产”价值变为流动资金。
像光大银行这样,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满足民营企业差异化融资需求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落实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续贷支持和减费让利力度等纾困政策的同时,根据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综合考虑资金成本、运营成本、服务模式以及担保方式等因素科学定价。
记者从建设银行了解到,今年1月份,全国工商联与建设银行共同为民营企业打造的专属金融服务平台“企业综合服务系统”3.0版本系统正式上线。据了解,该系统是为民营企业量身定制的开放资源共享信息平台,能够提供融资、投融顾问、供需撮合、教育培训、数据治理等一揽子服务。截至目前,企业综合服务系统已经与22个省市工商联网站实现对接,为工商联会员企业发放贷款超过3600亿元。
专家表示,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体系,满足民营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比如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推动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股权和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发展供应链融资等;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金融服务的时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
版权所有: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
黑ICP备05000618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