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服务更“接地气”贷款量升价降 小微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2-08-30 10:49
  • 访问量:

服务更“接地气”贷款量升价降 小微金融服务成效显著

【概要描述】  今年4月,位于海拔3800米的中国银行日喀则分行年河支行重装开业,这是中国银行目前海拔最高的新版形象网点,也是该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多年来,以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为代表的“台州模式”早已闻名遐迩,“让客户少跑腿,信息多跑路”,逐渐成为各家银行深耕小微金融业务之道……一言以蔽之,服务小微企业已融入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政策框架,谋划设计金融支持措施,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小微企业。

  经过近十年的部署落实,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普惠小微贷款呈现出“量增、价降、面扩”的特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十年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动荡等超预期因素影响,近几年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

  “回顾这十年,国内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成效显著。十年来,有关部门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融资体系结构,通过创新结构性工具、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意愿。可以看到,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有了显著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优化

  引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贷款“更容易、更便捷、更便宜”了,这是目前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普遍“感受”。从融资难、融资贵到“更容易、更便捷、更便宜”,凝结着多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而付出的努力。

  长期以来,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受缺少抵押物、信用信息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都存在,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由此,小微企业成为政策关注重点。2014年之前,我国已经连续5年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逐渐从单纯注重贷款量的增加,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效和扩大覆盖面。在这一背景下,银保监会进一步完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小微服务方式。其中,2018年,原银监会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新目标。直至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仍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也成为考核重点。

  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优化金融政策体系,加强传导落实,督促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特别是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为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巨大冲击,人民银行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达13.1万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

  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放开贷款、存款利率管制,建立并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6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2%,较5月下降37个基点。

  有的放矢

  助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在庞大的小微企业中,还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规模不大、名声不响,但却多年深耕主业,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有的甚至是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专精特新小微企业。

  要解决“卡脖子”难题、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关键一环。

  从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到2018年工信部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1年北交所成立,再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多年来,利好政策和扶持举措不断加码,推动无数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默默无闻到细分行业排头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增加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长期产品供给,创新知识产权、品牌、应收账款和其他动产抵质押方式,以及推动地方政府为优质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政府性担保或风险补偿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向21家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其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纳入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范围。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银行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门服务。建设银行为获得国家或省市级专精特新称号的小微企业量身打造“善新贷”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据悉,“善新贷”可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直接申请,用于满足企业流动资金所需,信用额度可达500万元,年化利率为3.95%。自2021年9月上线以来,已为超过100家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投放5.2亿元贷款。

  畅通机制

  从惜贷惧贷到敢贷愿贷

  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是2018年末的2.7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体达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数量是2018年末的2.9倍……《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有力印证了近年来普惠小微贷款的快速增长。

  而以前,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网点和业务人员对于小微企业存在“惜贷”和“惧贷”心态,明显影响了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聚焦难点和堵点,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鼓励支持政策,推动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原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型银行完成在2017年内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工作任务,完善普惠金融的专营机制。

  2021年,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10多个省市陆续建立省级企业征信平台,促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全国各地方征信平台共采集8154万户企业的141亿条信息,全年帮助100.1万户企业获得信贷3.59万亿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立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有效性、精准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今年5月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伴随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将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银行持续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增量、降价、扩面。

  • 分类:行业动态
  • 作者:
  •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 发布时间:2022-08-30 10:49
  • 访问量:
详情

  今年4月,位于海拔3800米的中国银行日喀则分行年河支行重装开业,这是中国银行目前海拔最高的新版形象网点,也是该行在普惠金融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多年来,以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为代表的“台州模式”早已闻名遐迩,“让客户少跑腿,信息多跑路”,逐渐成为各家银行深耕小微金融业务之道……一言以蔽之,服务小微企业已融入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完善政策框架,谋划设计金融支持措施,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小微企业。

  经过近十年的部署落实,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普惠小微贷款呈现出“量增、价降、面扩”的特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十年来,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

  受疫情和国际局势动荡等超预期因素影响,近几年来,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为此,人民银行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加大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就业。在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整体上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

  “回顾这十年,国内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成效显著。十年来,有关部门不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融资体系结构,通过创新结构性工具、优化考核激励机制等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能力和意愿。可以看到,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质效有了显著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优化

  引金融“活水”润泽小微企业

  贷款“更容易、更便捷、更便宜”了,这是目前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普遍“感受”。从融资难、融资贵到“更容易、更便捷、更便宜”,凝结着多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为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而付出的努力。

  长期以来,包括小微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受缺少抵押物、信用信息不健全等因素影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都存在,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由此,小微企业成为政策关注重点。2014年之前,我国已经连续5年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实现了“两个不低于”,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也逐渐从单纯注重贷款量的增加,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服务质效和扩大覆盖面。在这一背景下,银保监会进一步完善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小微服务方式。其中,2018年,原银监会重点针对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含)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新目标。直至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仍是重要考核指标,而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也成为考核重点。

  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优化金融政策体系,加强传导落实,督促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特别是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发挥牵引带动作用。为应对疫情对小微企业的巨大冲击,人民银行推出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达13.1万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3万亿元。

  与此同时,2013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放开贷款、存款利率管制,建立并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不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6月份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82%,较5月下降37个基点。

  有的放矢

  助专精特新企业成长

  在庞大的小微企业中,还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规模不大、名声不响,但却多年深耕主业,拥有强大核心竞争力,有的甚至是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成为强链补链、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中坚力量。他们,就是专精特新小微企业。

  要解决“卡脖子”难题、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关键一环。

  从2011年工信部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到2018年工信部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1年北交所成立,再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多年来,利好政策和扶持举措不断加码,推动无数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默默无闻到细分行业排头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鼓励增加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长期产品供给,创新知识产权、品牌、应收账款和其他动产抵质押方式,以及推动地方政府为优质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提供政府性担保或风险补偿等。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4月份,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2000亿元,向21家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其向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撬动社会资金促进科技创新。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被纳入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范围。

  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银行机构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门服务。建设银行为获得国家或省市级专精特新称号的小微企业量身打造“善新贷”便是其中典型代表。据悉,“善新贷”可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直接申请,用于满足企业流动资金所需,信用额度可达500万元,年化利率为3.95%。自2021年9月上线以来,已为超过100家专精特新小微企业投放5.2亿元贷款。

  畅通机制

  从惜贷惧贷到敢贷愿贷

  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8%,规模是2018年末的2.7倍,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提升至10.6%;普惠小微授信主体达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数量是2018年末的2.9倍……《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一组数据有力印证了近年来普惠小微贷款的快速增长。

  而以前,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风险特点,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网点和业务人员对于小微企业存在“惜贷”和“惧贷”心态,明显影响了小微企业融资可得性。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聚焦难点和堵点,从信贷投放、资本监管、不良容忍、尽职免责、外部环境建设等多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差异化的鼓励支持政策,推动建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长效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2017年,原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型银行完成在2017年内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的工作任务,完善普惠金融的专营机制。

  2021年,人民银行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征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10多个省市陆续建立省级企业征信平台,促进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全国各地方征信平台共采集8154万户企业的141亿条信息,全年帮助100.1万户企业获得信贷3.59万亿元。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立小微金融服务长效机制,优化小微金融服务生态,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有效性、精准性,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今年5月份,人民银行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伴随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长效机制的逐步建立,将进一步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银行持续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继续增量、降价、扩面。

关键词: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版权所有: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哈尔滨均信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

本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