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经济盘点:十大区域新亮点
发布时间:
2020-09-04 10:31
浏览量: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画面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些许印记,值得我们或纪念、或回味、或反思。新年伊始,中国经济网策划推出2014“中国时间”年度经济盘点系列,对我国2014年经济领域做一回顾,本期推出十大区域新亮点。
1、前海:4年金融创新成果初收
2014年,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建立踏入了第4个年头。四年来,在国家政策利好下,前海尤以建设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为目标,在金融创新方面重点开展人民币跨境贷款,股权投资母基金,企业赴港发债等工作,为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探路。
据统计,前海共备案注册金融及类金融企业近7000家,重大要素平台12家,多种新型金融业态竞相出现。以创新金融为核心的前海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成型。
2、青海:借机“新丝路”探索生态经济新路径
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困境的青海,在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2014年做出“生态立省”战略选择。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青海带来经济发展红利。青海独辟生态产业发展之路,以生态产业为纽带,加强与西宁、拉萨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互动,发展区域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同时,青海依托三江源旅游文化资源,深挖丝绸之路旅游内涵,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原旅游名省。
3、新疆:扩大重点项目投资
2014年,在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新疆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形成新常态下的新亮点:2014年新疆预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3750.6亿元,其中,190个在建项目投资3154.6亿元,51项新开工项目投资596亿元。
投资被视为新疆经济发展第一“引擎”。在交通建设方面,2014年新疆争取到国家审核批准交通项目14个,超过前3年总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通运行,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年底开工;在水利建设方面,新疆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42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121%。
4、福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逆势突围”
近年来,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大的背景下,福建三大传统特色产业(远洋渔业、民营经济、船舶产业)不断改革,迎来转型升级新常态。
2014年8月,福建出台《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六条措施》扶持远洋渔业,当地养殖户尝试走出国门,境外养殖,形成远洋渔业发展新路子;作为民营经济的典型,泉州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利用金改区建设的政策支持,构建金融服务体系,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福安船舶业一方面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一方面兼并重组,集约发展,打造百亿产业集群。
5、重庆:从内陆城市迈上开放高地
2014年,重庆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双重促进作用下,迈出了从内陆城市到开放高地的坚实步伐,积极促成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近年来,重庆对外贸易多措并举,既优化进出口结构,又扩大对外开放功能平台。重庆IT产业的崛起,改变了重庆外贸主要依靠传统机电产品出口的局面;7月,重庆设立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获批,8月30日,渝新欧首趟原装汽车整车进口班列驶抵团结村铁路口岸,9月1日,重庆西部现代物流园正式挂牌。至此,重庆再获一个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
6、河北:过剩产业一改“傻大黑粗”旧貌
近几年,河北工业面临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的压力。2013年,河北打响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实现过剩产能减量增效,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工业经济。
针对过剩产业,河北提出“6643”工程,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两次开展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周日活动”。今年1-8月,炼铁、水泥等行业淘汰量都远超国家任务标准。6月14日的全省工业转型发展会议上,36家工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引人关注。尤其是传统当家产业唐钢投35亿推进48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发展循环经济。
7、天津:紧抓京津冀一体化 三区域借势而起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协同联动发展为天津经济注入新活力。天津借力京冀资源,滨海新区、宝坻、武清借势而起,推动产业对接,构建京津冀科技新干线,打造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形成经济增长新引擎。
滨海新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吸进京冀投资,成为招商引资新平台;中关村落户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的打造正式开启京津“双城记”序幕;武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全面服务于京津。天津紧抓京津冀一体化机遇,于协同联动中建设美丽明天。
8、湖北:改革迈向“深水区”
2014年湖北省改革步入“深水区”。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到探索长江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再到学习上海自贸区公布两批改革事项,改革在湖北多个领域全面铺开。改革未有穷期,发展任重道远。
9月1日起,湖北实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07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极大地激活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12月,全省市场主体突破400万大关;9月28日,武汉海关启动湖北口岸“全省通”试点,8000余家外贸企业提前“吃螃蟹”,为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奠定基础;湖北两次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多领域先行先试,于改革中创造发展新态势。
9、山西:创新引领 转型综改显成效
山西围绕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民生改善等任务开展的转型综改工作已逾三年。其中,能源产业倡导创新,转改成果突出。
寿阳作为山西能源产业转改工作中的典型,立足实际,破解“一煤独大”困局。寿阳从扶持非煤产业快速壮大入手,一批高新科技产业项目落户寿阳;同时,寿阳一改重煤轻农局面,注重工农业齐头并进,建设高科技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以转型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华丽蝶变。
10、海南:借区位优势做海上新丝路“试验田”
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多方关注焦点。海南凭借独特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新丝路“试验田”,实现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投资新发展。
今年,海南西环高铁长江段隧道完成贯通,2015年12月将步入“环岛高铁”时代。9月1日,三亚海棠湾免税购物中心开业,吸引国内外旅游购物热潮。同时,海南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打造为中国—东盟航空中转站,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